湖北麻城,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,是红四方面军、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的诞生之地。这里曾有六万多名优秀子弟奔赴红军,成为中国革命烈士人数最多的地区。有人说,每十名红军战士中,就有一名出自麻城。
对这块红色土地,王树声大将怀有深厚的感情,心中一直牵挂着它。一方面,这里是他的故乡,许多战友长眠于此;另一方面,这里还有一位他一直惦记的老人,当地人亲切地称她为“周家姆”。
1951年,为了表彰革命老区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的卓越贡献,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派遣中央内务部部长谢觉哉担任“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”的总团长,代表政府走访湘、鄂、赣、川、闽、粤、琼等南方革命老区,向当地人民表达慰问。为此,毛主席亲自题词鼓励:“发扬革命传统,争取更大光荣。”
展开剩余88%此次访问团的主要任务,是传达毛主席和中央政府对老区人民的关怀,深入了解革命烈士家属、革命军人家属、伤残军人及群众的生活状况。此外,访问团还携带电影放映队、摄影队和文工团,分别为当地群众演出。最具纪念意义的是,毛主席的题词、铜质纪念章及慰问信等礼物,赠予对革命作出卓越贡献的个人及其亲属。
访问团设有九个分团、三十九个分队,共计8413人。湖北军区司令员王树声担任鄂豫皖分团团长。每到一地,王树声都会组织群众大会和烈军属座谈会,转达党中央和毛主席对苏区人民的亲切慰问,赠送毛主席题写的锦旗、毛主席画像和铜质纪念章等慰问品及慰问金。
一个八月的日子,王树声带着公务访问革命老区,回到了期待已久的西张店村。他不仅热情慰问革命老战士和乡亲们,挨家挨户探访烈属,安排电影放映和文艺演出,还托人四处寻找他牵挂已久的“干娘”周家姆。他坚定地说:“一定要找到周大娘,就算找不到她本人,也要找到她的坟墓!”
然而,随着访问临近结束,寻找周家姆的工作毫无进展。因为她的家早已被敌人焚毁,只剩残垣断壁。有人说她被匪军杀害,已不在人世;也有人称她逃避战乱外出避难,没人确知她的确切下落。听到这些消息,王树声心情沉重,感到无比失落和悲痛。
访问结束前,离开西张店村时,王树声紧紧握住县政府工作人员的手,反复嘱咐:“无论如何,一定要找到周家姆!”说完,带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了村庄。
访问工作接近尾声、准备返回北京时,王树声站在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边,望着河水,心中满是惆怅。过了片刻,他抬头准备离开,却意外看到河对岸站着一位熟悉的老人。
对于王树声而言,这个老人是如此熟悉,他顾不上多想,满怀激动,未脱鞋,直接涉水走过齐膝深的河水,跌跌撞撞地跑到对岸,跪倒在老人面前,紧紧握住她的手,呼喊一声“娘”,情绪哽咽,久久说不出话来。
王树声这突如其来的举动,让随行的工作人员颇感疑惑:“王司令员不是9岁就失去了亲生母亲吗?怎么还能有娘呢?”过了一会儿,王树声才缓缓说道:“娘,我是国伢,树声!我是您的亲儿子,是您的政道,我来照顾您!”
这次意外重逢让王树声内心的阴霾一扫而空,心情明朗了许多。随后,他跟随周家姆来到她侄子家中安顿老人,这位侄子同样是红军留守人员。
安顿妥当后,王树声终于放下心头大石,路上与随行人员笑谈风生,一路轻松返回。
虽然周家姆只是一位普通老人,但她因热情照顾红军,被称为“红军干娘”。她原名程代英,1894年生于湖北麻城市顺河西张店的贫苦农家。
幼时,因家中已有两个女孩,负担沉重,她被过继给周家塆一位远房亲戚,改名周代英。周家待她如己出,童年过得安稳舒适。
青春期时,她结识了河南小伙王良喜,他是一名河南苏维埃的地下工作者,冒充卖豆制品的小贩,在西张店地区从事革命活动。两人感情日渐深厚,后来结为夫妻,定居北街,生活和谐美满。
夫妻共育三子,大儿子王政道,二儿子王政欢,三儿子王政乐,并收养一孤儿王政齐。虽不富裕,但一家其乐融融。
受丈夫影响,周代英思想进步,对革命满腔热忱,与邻里关系融洽,大家亲切称她“周家姆”。
1927年9月,22岁的王树声参与组织麻城“九月暴动”,11月带队参加黄麻起义,起义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鄂东军,他任第二路军分队长,随后参加木兰山游击战。
黄麻起义后,乡苏维埃主席王良喜遭敌屠杀,周家姆失去丈夫,独自抚养儿子。她未被残酷现实击倒,家中仍是红军据点和党的联络点。对红军小战士,她像母亲般关怀备至,洗衣做饭,耐心倾听,深受大家爱戴,被誉为“红军干娘”。
1928年初,鄂东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7军,王树声任第1队党代表,派回黄麻开辟柴山堡根据地。
某日深夜,疲惫的周家姆难以入眠,忽闻村头枪声,敌军围村搜捕,悬赏抓捕王树声。她迅速将王树声藏进夹墙里,冒险阻止敌人进屋,用儿子替换王树声衣服,成功骗过敌人。次日,儿子王政道惨遭杀害,王树声侥幸逃脱,代价沉重却不知情。
1931年11月,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黄安成立,王树声任阅兵总指挥,后任红4军第11师师长。
1932年7月,调任第25军第73师师长,参加麻城战役。途经西张店,他特地拜访周家姆,感念其救命之恩,深表愧疚,并认她为“干娘”。
交谈中,他得知二儿子王政欢亦死于敌“清乡”,周家姆恳求他带三儿子和养子参军,王树声终于答应。两人积极奋战,一人死于四川,一人死于甘肃,周家姆家共献出五位亲人。
抗战期间,王树声历任晋冀豫军区副司令员、代司令员,太行军区副司令员,河南军区司令员。
1945年10月,他奉命赴桐柏山与新四军会合,共组中原军区,共同牵制国民党部队,为全国战略进攻赢得时间。
1947年8月,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,疗养中的王树声急于参战,致信组织:“大别山是我的故乡,我要再回大别山打仗!”获批准后,他与妻杨炬惜别,写诗表达决心和不舍:
“久别重逢今又别,不知人月几时圆?伤思艰险犹尝尽,誓将奋斗会中原。”
11月5日,鄂豫军区在南冲成立,王树声任司令员。大别山战斗艰难,他激励战士坚持,成功牵制敌军,歼灭四千余人,为中原野战军发展奠定基础。
1949年,湖北军区成立,李先念任司令员,王宏坤第一副司令员,王树声第二副司令员。
国民党败退大别山时,留下一批武装分子,企图开辟“第二战场”,造成匪患严重。为根除匪患,王树声主动请缨:“我要去大别山剿匪,亲自讨回这个账!”
剿匪期间,他调整战术,实行内外线封锁、分区驻守,且发布通告,宽大处理悔过投降者。许多流寇选择投降,匪患得以肃清。
因操劳过度,王树声患重病,拒绝离开前线治疗。组织动员妻子杨炬劝说,虽无法劝回,杨炬留下照料。
1950年10月1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王
发布于:天津市顺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