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们老祖宗用药,最讲究的就是“汤者,荡也”——一碗熬得恰到好处的中药汤,能把药力快速“冲”进身体里发挥作用。从商朝伊尹发明汤液开始,这门手艺传了几千年,至今还是中医最常用的剂型之一。不过,您知道吗?煎药可不像烧开水那么简单,煎具、用水、火候、步骤都有门道!今天咱们就把老祖宗的“煎药秘籍”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。
一、煎药用具:砂锅瓦罐最“合拍”,金属锅具要避开
煎药的第一步,选对“家伙事儿”特别重要!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是:砂锅、瓦罐最好,其次是搪瓷罐。为啥?因为这些材质化学性质稳定,不容易和药材里的成分“起反应”。
图片
最要避开的,是铜、铁、铝这些金属锅具!您想啊,药材里有酸性的(比如山楂)、碱性的(比如黄连),要是和金属锅“亲密接触”,说不定会发生化学反应,要么药效被破坏,要么生成有害物质,那可就亏大了!
要是家里实在没有砂锅,用不锈钢锅暂时应急也行,但千万别图方便用铁锅、铝锅——咱们的身体可比“省事儿”重要多啦!
二、煎药用水:干净新鲜是关键
古时候煎药,用过长流水(流动的河水)、井水、雨水、泉水,甚至米泔水(淘米水);现在条件好了,自来水、蒸馏水、矿泉水更常见。但不管用哪种水,核心就一条:干净、新鲜、符合饮用水标准!
比如自来水,虽然方便,但有时候会有氯消毒的味道,建议您先接出来放一会儿,散散氯味再用;井水的话,要确保水源没被污染;至于矿泉水,虽然“天然”,但如果含矿物质太多(比如钙、镁离子),可能会和药材里的成分“打架”,影响药效,普通煎药还是选自来水更稳妥。
三、煎药火候:文火慢炖像熬汤,武火快煮像爆炒
煎药的火候分两种:“文火”和“武火”。简单说,文火就是小火慢炖(温度慢慢升,水慢慢蒸发),武火就是大火快炒(温度蹭蹭涨,水蒸发得快)。
具体咋用?要看药材的“脾气”——
解表药、清热药(比如治感冒的麻黄、薄荷,清热的金银花、黄芩):这类药大多是“轻清”的,煎久了有效成分容易跑掉。所以得用武火快速煮沸,然后转文火保持微沸状态,再煎3~5分钟就够了。就像煮青菜,大火快炒才能保留鲜味。
补益药(比如补气的黄芪、补血的当归):这类药质地厚重,有效成分难“逼”出来,得用文火慢慢“磨”。一般是先武火煮沸,再转文火慢煎30~60分钟,甚至更久。就像炖老母鸡,得小火慢煨才能出精华。
四、煎煮步骤:泡够时间、水量合适,两煎混合更有效
煎药的具体操作,记住这四步,新手也能轻松上手!
第一步:泡药材——提前“醒醒酒”
药材在锅里干巴巴的,直接煎可不行!得先用冷水泡30~60分钟(像泡茶一样)。这样能让药材里的细胞“喝饱水”,有效成分更容易煮出来。泡的水别倒掉,直接用来煎药——这可是“原汤”!
第二步:加水——水量高出药面就行
泡好药材后,往锅里加水,水量只要高出药面2~3厘米就够了(大概一手掌的厚度)。别加太多,不然药汤太稀,有效成分被稀释;也别太少,容易糊锅。
第三步:煎煮——分两次更“彻底”
一般中药要煎两次:
第一煎:大火煮沸后,根据药材类型调整时长(解表药文火3~5分钟,补益药文火30~60分钟),煎好后把药汁倒出来;
第二煎:再加第一煎1/3~1/2的水量(比如第一煎用了500ml水,第二煎加200~250ml),重复上面的步骤再煎一次。
两次煎的药汁倒在一起,搅拌均匀,分成两份,早晚各喝一次——这样能把药材里的有效成分“榨”得更干净!
第四步:过滤——药渣别留
煎好的药汁一定要用细筛网或者纱布过滤,把药渣去掉。药渣里虽然还有点药味,但有效成分早就煮出来了,留着也没用,还可能刺激肠胃。
图片
最后唠叨一句:煎药如“养人”,耐心才能出好药
煎药看起来麻烦,其实都是老祖宗用经验“试”出来的智慧。选对锅、用好水、控好火、煎够时间,才能让药材里的“劲儿”都跑出来,真正发挥治病的效果。
下次煎药的时候,不妨多花点心思——毕竟,这碗药汤里,装的不仅是药材,更是对自己健康的用心呀!
(温馨提示:具体药材的煎煮方法,最好遵医嘱哦~)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顺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