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钻研古文学多年的老教授曾经对我说:“整部《论语》,一言以蔽之,曰'乐’而已。”
谈到《论语》,我们眼前浮现的,往往是一部深刻的大书;谈到孔子,我们想到的,往往是一位严肃的老先生。
然而,正如教授所言,《论语》首先是一部讨论人生快乐之道的笔记。
孔子的一生起起落落,没有一颗乐观的心,又怎能撑过人生的悲欢离合?
同样,我们做任何事情,能做得下去、做得快乐,就是适合我们的事情;做不下去、做得难受,无论这件事有多么崇高的意义、多么重要的影响,终归都是“0”。
对于快乐的追寻,贯穿了孔子的一生,也遍布整部《论语》。
读透这本《〈论语〉中的孔子》,让传承千年的思想,把每一个阴郁的时刻都照亮。
01 心态一变,好运疯长
孔子有两个做官的晚辈:侄子孔蔑和弟子宓子贱。
一日,孔子路过孔蔑做官的地方,一时兴起,便去看望这位侄子,并问他:“近来做官有什么得失?”
孔蔑垂头丧气地回答:“做官以来,没有所得,倒是所失之事有三——事务太多、闲暇太少,没时间复习学过的东西,能记得的知识越来越少了;朝廷的俸禄微薄,没有余钱给亲戚购买礼物,连骨肉兄弟之间也疏远了;公事说来就来、不能推脱;朋友有什么事情,也常常无法慰问,所以朋友之间也不太来往了。”
孔子听罢,不发一言。
同样的问题,孔子去看望宓子贱时也问了。而宓子贱是这样回答的:“做官以来,没有所失,所得有三——终于可以学以致用,在实践中温习知识,我的学识更加牢固了;俸禄虽然不多,却可以用来接济亲戚,与家里人更加亲密了;公事虽忙,我也尽量抽出时间慰问朋友,彼此的感情也更为深厚了。”
孔子听完子贱的回答,感慨道:“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啊!”
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:“我们的烦恼和痛苦都不是因为事情本身,而是因为我们加在这些事情上的观念。”
同样的生活环境中,有的人快乐,有的人苦恼,关键区别就在于看问题的视角。
有一则寓言故事。
一天,来到餐馆用餐的客人询问服务生:“明天天气怎么样?”
服务生肯定地说:“明天会是我喜欢的天气。”
客人不解地问:“明天的天气预报还没发布,你怎么知道明天会是你喜欢的天气?”
服务生微笑着回答:“我发现环境常常不能如我所愿,所以,我便学着高兴地经历我所遇到的一切。”
其实,快乐与痛苦并非事实,而是一种选择。
世界上没有绝对痛苦的环境,只有永远选择痛苦的人。
人的心态会把相似的事物吸引到身边,唯有保持乐观的心态,才能让美好的生活靠近你的磁场。
很多时候,生活变得顺利,不是因为事情本身发生了变化,而是我们心态由消极转向了积极。
心态摆正了,生活就顺了。
图片
02 精神富有,比物质更香
《论语》中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:“君子谋道不谋食,君子忧道不忧贫。”
实际上,孔子提倡俭朴生活、丰富精神的话还有很多。
“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;敏于事而慎于言;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。”
“饭疏食,饮水,曲肱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。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”
“贤哉,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”
相传,孔子曾经到弟子颜回家探望。
当他看到颜回居住在简陋的小巷中,以粗饭冷水度日时,感慨于弟子生活之艰苦。
然而,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,颜回却依然能保持乐观和勤奋的状态。
孔子不禁感叹:“颜回真是贤人呀!”
当一个人拥有丰富的内在时,他就不会为俭朴的生活烦忧。
精神上的快乐,是谁也夺不走的东西,也是一个人难以被撼动的稳固资产。
曾有学生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,没想到,老教授居住的屋子十分狭小,其中大半还堆满了书,想找个地方坐下都不容易。
学生不禁发问:“以您的身份,完全可以拥有更宽大的宅第,何必要忍受这样的艰苦呢?”
老教授却笑着回答:“我觉得一点儿也不艰苦,与书相伴就是我最想过的生活。”
这让人想到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《送东阳马生序》中的名句:“以中有足乐者,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。”
心中有了能让自己快乐的事情,人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。
梭罗在《瓦尔登湖》一书中写道:“大部分的奢侈品,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,非但没有必要,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。所以关于奢侈与舒适,最明智的人生活得甚至比穷人更加简单和朴素。”
一个人只有脱离了低级欲望,才能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俯瞰生活。
图片
03 磨炼快乐雷达,开启人生外挂
有学者曾有个极为惊讶地发现:整部《论语》其中竟然没有一个“苦”字!
相反,《论语》中处处都是“乐”。
“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。”
自然风景滋养人,使人快乐。
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(悦)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
学习是快乐的,与朋友相聚是快乐的;就连别人的误会,也不能让自己恼怒。
“其为人也,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云尔。”
孔子形容自己,是“以快乐忘记忧愁”,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呀!
难怪有人说,《论语》是关于快乐的学问。
《史记》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。
有一天,孔子来到郑国,不想却迷了路,与弟子走散了,只好独自在城东门等待。
此时,孔子的弟子子贡也在焦急地寻找孔子,有人对子贡说:“东门有个人,像一条找不到家的狗一样。”
子贡找到孔子后,把这人的话原封不动地告诉了孔子。
没想到,孔子一点儿都没生气,反而笑着说:“一个人的外表是次要的事,而且他说我像条没了家的狗,形容得很恰当呀!”
别人将自己形容为“丧家之犬”,本不是一句好话,而孔子不仅没有在意,反而通过自嘲,把嘲讽化解成了可乐的趣事。
成年人闯荡江湖,难免遇到不开心,面对困难的事、别扭的人、崎岖的路,谁能稳住心态、保持快乐,谁就能走得更远。
我有一位闺蜜小颖,看到路边的可爱小猫,会拍照发朋友圈:“太好了,老天爷今天派了小猫来爱我!”
下班路上的夕阳很灿烂,会发消息给我:“好漂亮的夕阳啊!我简直是最幸福的人!”
就连一片金黄的落叶、公司楼下的苔藓,都能让她高兴好长时间。
她的好心态总是从方方面面流露出来,无论是同事还是家人都觉得她像个小太阳。
自然而然地,小颖在职场中不断上台阶,家族里的亲戚见到她也是笑容可掬。
快乐看似只是情绪的小变化,却切实地影响到一个人工作的状态、生活的心态。
能从日常小事中找到快乐,就好像能随地挖出金矿一样,这样的人,怎么可能不成功呢?
图片
04 困境不慌,坚守天就会亮
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,在陈国被军队包围了起来。
这场围困旷日持久,孔子和弟子们都想不出什么办法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孔子一行身上所带的粮食吃光了。
大家的情绪都不好,只有孔子还一如既往地讲学、弹琴。
一天,子路愤怒地质问老师:“夫子,您平时总是教育我们做君子的好处,可是君子也会像今天这样陷入困境吗?”
孔子不慌不忙地说:“君子在困境中可以持守原则,而小人一旦遇到困难,就会放弃所有的底线,无所不为。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啊。”
古语云:“疾风知劲草,板荡识诚臣。”
人生在世,谁都难免有个不如意、不顺心,然而,正是在面对这些困难时,人身上的原则和棱角才显露出来。
有的人一遇到困境,就自暴自弃、破罐破摔,把礼貌、原则都丢在一边,为了谋取一点利益不择手段;有的人却仍能在困境中坚守底线,困难时仍不忘与人为善、诚恳勤劳。
十年前,表叔的木材生意破了产。
房子卖了,住在一间狭窄的出租屋里,讨债的人天天上门,亲戚朋友对他都避之不及。
表叔想跟最亲的表弟阿灿借点儿钱救急,没想到电话没打通——原来是被拉黑了。
表叔没有一蹶不振,反而给自己制订了严格的“还钱”计划。
边找工作边打零工赚钱,找到工作后尽可能利用空闲时间,做一些兼职,并且严格控制自己的开销,保证每个月都能存下一笔钱。
没过多久,表叔就把该还的钱都还上了。表叔自此不用再那么拼命,也攒了些钱,生活变得游刃有余了一些。
不想几个月后,表弟阿灿找上门来:原来是他之前跟朋友合伙开了个加盟店,却不想收益不佳,朋友卷钱跑路了,把烂摊子甩给了他。
表叔二话没说,拿出仅有的两万块钱。
阿灿想到自己之前对表叔的不理不睬,内心很是愧疚:“表哥,我不是人,这钱……”
表叔却不甚在意,笑道:“钱没了能再赚。我是过来人,我自是知道没钱的困境。但别放弃,只要咬牙,什么难事儿都挺得过去!”
有句话说得好:“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基本区别,就在于能否在困境中充满希望。”
人生很长,遇到坎坷和波折是大概率事件。
那些能在失败时保持乐观、坚守原则的人,就战胜了“失败”本身,总能在一次一次跌倒后站起来。
一直向前走,天就会有不得不亮的理由。
《论语》不是一部深奥艰涩的古籍,它更应该成为平凡生活的滋养。
正如《〈论语〉中的孔子》这本书的作者所说,“要透过孔子的遭遇,与读者们一起探索漫漫人生中的种种问题,以及儒家的解决之道。”
穿透千年的时光看到孔子跌宕起伏的一生,或许也能从中得到启示,在平凡中找到乐观,在困境中发现希望。
作者简介:鸣谦,曾在新媒体平台发表若干篇10w 作品,曾在省部级纸媒发表散文和小说。
END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顺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