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克兰军队在战场上的指挥结构挺繁琐的,虽然有不同方向的司令部,但这些司令部其实并不掌控具体的作战指挥任务。
乌克兰的指挥体系原本是这样的:总部,接下来是战略集群,再往下是战术或战役集群,然后是旅,最后到营。
乍一看,乌军的指挥结构还算说得过去,可是这帮集群大多都是临时凑出来的,而且安排得也不太均匀。
譬如以前知名的霍尔蒂察战略集群,其实就是掌控着从哈尔科夫到顿涅茨克战线上所有乌军的调度,这完全是不可能全部搞定的事。
原因很简单,西尔斯基长期担任这个集群的指挥官,自己就能牢牢把握部队的调度。一升官当上乌军总司令后,这个集群也变成了他的亲信操控的局面。等到不是自己人接管时,西帅还有办法悄悄操控,把握局势。
而且啊,战术或战役集群底下的旅队可不是一成不变的,兵将之间“兵不知将,将不知兵”的状况特别严重。有些集群下面挂着20多旅队,有的却只有几支部队,实力差距还挺大,真是悬殊得厉害。
在战争最开始的时候,乌克兰军主要靠着二十多支老牌旅队作战,各部队之间的配合还算顺溜;等到后来,乌军逐渐扩展到一百多支作战旅,加上大量的辅助支援部队,这局面可就变得乱哄哄的了。
像阿瓦迪夫卡战役这个场景,城里的乌军第110机步旅、焦化厂的亚速第3突击旅、城外的第47机步旅以及城南的第53机步旅,这四个旅都不是一开始就组建的一伙。有的是刚开战就拼凑起来的,有的则是从国民卫队的老兵中筹建起来的,还有一些是在战斗中期扩充出来的新时代军队,当然也有一些是老牌部队。他们之间一点渊源都没有,彼此间也并不熟悉,根本不像是一个连贯的团队。
等到关键时刻,这四个旅行动完全不配合,你打它,它就盯着你看,你跑它也跟着跑,结果阿瓦迪夫卡在十多天内就全都失守了。按理说,最难防的城北焦化厂和城南高层区,反倒是一点抵抗都没有就轻松拿下了。
再接着奥切列季涅这些战,乌军因为外区调兵持而导致俄军轻松突袭成功,结果乌军失去了非常关键的战略要地,之后连连遭遇挫折。
所以乌军经过这系列败仗后,得出了教训,觉得指挥体系太临时、太乱,每个旅队都该划定固定的编制和范围,这就催生了后来军团制的调整。
其实,乌军里本来就有军团这样的单位,比如第9军团、第10军团啥的,但那只是在名义上,没啥实际作用。
在全面系统的整军规划中,整个军队将调整为大约20个左右的军团,包括空降突击编成2个军团、海军陆战队打造1个军团、国民卫队组成的2个军团,以及其余部分则为陆军军团。
大体上,每个军团由6个作战旅以及相关的炮兵、无人机、后勤支援等单位组成,其中作战旅里必须配备一个重型旅,以及一两个主要作战旅。
这样一来,这个军团的所属部队和支援力量都保持固定,轻重部队的搭配也算合理,完全可以独立应对各个方向的前线作战,还能留出一些作为预备队和轮换部队的储备。
按理说,从架构设计的角度来看,乌军的这个策略挺合理的;再加上俄军攻势一直动作缓慢,实际上也给了乌军调整火线的时间和空间。
不过呢,乌克兰的官方媒体在仔细了解前线的实际情况之后,发现事情并不像乌军总部说的那么单纯。
比方说乌克兰方面现在声称,所有的集群将由军团来接管指挥权,而且各个军团差不多都已经组建完毕了。
实际上,这些军团遇到的可是人手荒的问题,关键不是支援部队力量不够,连军团机关的工作人员都没有配置到位,一点都不够整齐。
这样的局面导致,有些方向基本上还都是那些集群在负责指挥,军团其实还没完全站出来担起这个重担。
军团改制面临的另一大实际难题是,各个部门都没按规定,把该管的部队列入到本部的编制里。
比方说,一个军团下属的大概6个左右的作战旅队,其实还散布在战线的不同角落,没有集中起来。
乌克兰方面列举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,就是多布罗皮利亚突出部的战斗。
按理说,这个方向应该由国民卫队第一亚速团来掌控,但实际上,这个方向上他们只部署了一个旅,其他部队都是从别的方向调过来的。
实际上,第1亚速军团的主力集中在康斯坦丁诺夫卡方向,虽然主要力量在这,但仍有一些旅队分散在其他战区,因此它还指挥了一些原本属于其他军团的旅队。
这就形成了一个情况:A军团带领着B、C军团的旅队;而B、C这两军团又管着D、E军团的旅队。如此一来,这样的安排和之前的战术群到底有什么不同呢?
顺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